- 上半場:號召響應 從近零到淨零 / 講者:黃昭勇 CSR@天下頻道總編輯
- 下半場:循環經濟 是實踐淨零排放的重要解方/講者:董敏筑 循環台灣基金會倡議總監
- 摘要:比爾蓋茲《如何避免氣候災難:結合科技與商業的奇蹟,全面啟動淨零碳新經濟》,書中提出絕對碳排的概念,如何結合科技與經濟,將全球碳排放從每年510降低到0的方法。兩位講者分別會對觀眾票選的文章做背景介紹與分析。
Q1:如何改變「購屋=投資」這種「想擁有」的思維,增加關於共享的概念?
A1:可引用青銀共居的概念,不同人住在同一屋簷下,節省能源使用。
「擁有是屬於舊時代的,現代人習慣用奔跑的速度,可以邊跑邊放下(資產)。」生活中用不到的東西,不是資產反而是包袱。 不安全感會讓大家有「擁有」的需求,而擁有也是一種包袱,現代人需要的是「自由」,資源的改變會改變人與人的關係。Eg. 瑞典人的文化觀念不同,不會囤積、擁有房子。
A2:這是「歷史共業」,目前比較困難,未來改善方法有銀行針對高齡的逆貸款、增加租屋制度健全、降低軌道建設的運輸成本。
Q2:不開冷氣,炎夏如何讓辦公室降溫?
A1:先從建築物本身調節,思考空間與溫度的關係,Eg. 綠建築設計通風、綠屋頂。另外可使用空調租賃系統,使用冷氣的服務而非產品本身,或是穿少一點開電風扇XD
我們應該理解真正的需求,思考「使用一個服務」和「擁有一個產品」的差別。
廠商利用循環經濟模式,將賣產品拓展到賣服務的商業模式,其中的好處是:疫情影響少、獲利可預期、提供更好福利給員工、留住人才。這種模式在未來也可望改善產業結構、就業結構,進而改善台灣低薪情況。
A2:About空調,分享兩個技術(1)為燒燙傷基金會設計的「新風系統」,可把室內外空氣做交換(2)瓦斯驅動的空調,可省下87%的運輸過程能源損耗。
Q3:(分享有關水電能源危機文章) 如何從水電「價格端」改善碳的社會成本問題?
A:能源分成需求端、供給端、價格端。就價格端而言,台灣水電價低,低價是假象,因為製造能源過程中的碳排沒被考慮進去,也就是「碳的社會成本」(每排一頓碳,就要付出六千到七千台幣的成本)。 能源供應成本高、不穩定等因素都會阻礙企業的創新。而現代化養豬場規劃帶動沼氣產業,增加在地就業機會,將成本變成收益,這個機制能激勵更多企業創新。
最後總結:
打破舊有思維就是很好的開始。
環境變遷是邀請我們這個時代重新定位問題,邀請我們用活力創新解決問題。
將事情數據化,才能分析現況,看到問題解法。